年第15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利用研

资迅| 2024-01-28| 0

2023年5月31日(周二)19:00,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知名学者学术讲座(2023年第15场),社会发展学院城市社会与文化讲坛(2023年第2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利用研究》于线上如期举行。 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黄永林教授主讲,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长江大学)桑俊教授与谈,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教授主持。我校民俗学研究所的相关师生及学界同仁共计近400人共同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黄永林教授借助近20年来深化颁布、实施的非遗政策及典型的非遗保护、开发案例,描摹了我国当前非遗产业化开发的现实国情,特别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推动“非遗”当代转化,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的深厚情结,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使其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其后,黄永林教授从非遗开发利用的概念、经济基础、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主要模式及主要路径六大方面着手,在理论关切与30余年的文化遗产研究经验中,庖丁解牛式地阐释了“非遗”在当代转型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了非遗经济价值应有的面向与产业开发利用之路,

黄教授梳理了非遗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特别强调“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物质和精神生产的经济化表现形态。“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基础、创意是前提,文化科技为强大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利用”,是以“非遗”为生产资源的系列经济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非遗资源目的的“商业化”、利润的最大化、生产的机械化、管理的企业化和经营的一体化。而“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延续”两个概念中,前者强调文化遗产能持久的传承,后者则强调以产品消费,增加利润、促进经济的提升。“非遗”走向市场是必然,但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走向市场是通过市场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第15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利用研,譬如要遵循“老技艺”的生产个性。

而后,黄永林教授全面论述了非遗开发利用的经济基础。特别说明了非遗独有的“非物质性”“物质性”“在场性”“经典化”“多样性”特征是其能产业化的重要前提。“非物质性”要依托物质来展现。非遗资源的“物质性”是其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精神变物质的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实现其经济价值。非遗最大的特征即是人与物的“在场性”。传承人亲自制作、消费者的体验为非遗开发利用增值,没有人的亲和力,就失去了非遗的生命力、吸引力。“经典化”则将非遗的变迁指向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与文化的经典化迭代过程,即审美、价值等意识再建构的实践过程。非遗是经典文化的再经典过程,非遗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借助非遗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经典化的机制,打造文化产业品牌。非遗的“多样性”不仅具有是文化学的社会价值,也是经济学的资本价值。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未来的创新创造了多样化的路径与选择,依靠多样性而实现原创性,即使以往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也是我们开发文化产品的基础。在多样性中寻找资源,在差异化中寻找方向,才能让多样性变成资源,让独特性变为更独特的资源。

针对非遗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伪非遗”“重视申报轻保护”“脱离原生性与本真性遭到破坏”“过度开发”“传承人匮乏”“知识产权”等六大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永林教授梳理了以下六大方面的开发利用原则。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适宜的开发路径对非遗保护有积极作用。第二,贯彻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在生活中保护。坚持将非遗放在“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中保护。第三,坚持遵循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双重规律。非遗的产业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实践过程,必须在保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努力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第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关系。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需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本的价值、资源的价值。第五,对不同状况的传统人实行不同类型的保护。例如静态保护模式(湖北长阳孙家香案例)、活态保护模式(湖北宜昌刘德培案例)、生产性保护模式(湖北宜昌刘德芳案例)。第六,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制度不健全会挫伤传承人群的积极性。

最后,黄永林教授在多年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分享了非遗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与开发路径。包括十大类,如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乡镇、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一查+影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博览”;“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宿”。在非遗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形成了多元的“非遗+”模式。基于这些“非遗+”模式,黄永林教授总结出以下几类开发理念与路径。第一,面向现代社会生活利用非遗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通俗来说这不是政治观念化的东西、不是同质化的东西,是文化产业的东西,是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的事情。第二,面向现代市场经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物质丰腴的时代,消费者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必须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提升产品的吸引力,按照现代文化品牌展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第三,面向现代科技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一查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与延长传统生产的规模、水平与产业链。

黄永林教授在政策、理论与经验案例的综合思考下,特别说明“非遗+”的姿态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在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必须更好的发挥其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提供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桑俊教授为此次讲座的与谈人,特别强调中国从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2004年后非遗保护进入“制度化”阶段,20年以来黄永林教授一直关注、探寻非遗发展的脉搏。她说多年来,黄老师在非遗保护、文化产业、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现代传承发展方面不断耕耘、持续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他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多元的理论引导为我们带来了这场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讲座。

这些年来,非遗研究者们一直在探求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调和,一方面,要为非遗保护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又要能为非遗保护探索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围绕着非遗,学者们贡献了很多的关键词,如传统化实践、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非遗传承人、民俗精英、实践困境、中国模式、社会结构转型、文化传承历史、技艺推广者、文创生产者;既要将传统价值符号赋予新型事物使之传统化,又要警惕非遗文创倒向消费者的生产化转化、产业开发等所带来的后果;所以,如何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创新及工业生产之间搭建桥梁,如何平衡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生产优质产品和创造经济利益等,围绕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

作为一名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者和前辈,黄老师一直走在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维关系与时代特征》,《加强文化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这些年,黄老师笔耕不辍,深耕研究!

桑俊教授在感叹前辈们渊博的知识和执着的学问追求外,更感动于他们身上的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不管民俗学科和非遗学科地位如何,他们从不悲观,不牢骚,总是默默地尽己之力,刻苦钻研;对后辈学人多有提携和托举;更有一种学术担当和家国情怀!民俗学科事小,但牵连的百姓民生文化事大,他们身上所洋溢的家国情怀和温暖,这才是最感动人的地方!

此次讲座不仅仅是非遗政策的解读与案例的分析,更是以学者的立场,扎根田野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调和政策与社会现实,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培养了人才、指出了方向。主题讲座结束后,三位教授同与会师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政策”“非遗+模式”“非遗的产业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师生们对非遗相关的国家政策、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资本与经济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非遗的产业化过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

第五批级非遗名录公布!河南新增12项,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老子祭典等上榜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河南共有12项上榜。

资迅 81 2024-05-21

文化瑰宝 房山非遗 | 北京毛猴:半寸猢狲道百事

非遗毛猴房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老的非遗只有活在当下,融入时代的烟火气中,才能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北京毛猴北京毛猴

资迅 144 2024-05-20

AM讲座|非遗之美:中国传统插花文化与艺术

中国传统插花欣赏或者制作插花作品,是提升品味、陶冶情操的美的旅程。本期讲座,震旦博物馆邀请到中国插花花艺大师、上海市海派插花非遗传承人王志东老师,一起赏花、品花、插花,探索植物的生命精神,走进传统插花的世界。中国插花花艺大师,上海市海派插花

资迅 109 2024-05-19

龙山街道:扎实做好非遗文化传承

龙山街道坚持在保护利用非遗文化上下功夫,积极挖掘特色非遗资源。下一步,龙山街道将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用好用活非遗资源,让非遗文化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打造“山水天门·凤鸣龙山”文旅品牌的重要载体。

资迅 94 2024-05-19

值得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

蜡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中国56民族文化网手工基地,非遗艺术课程创新设计师,一直专注打造中国民族文化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播事业,主张民族文化传统手工体验互动的教育服务,寻找匠人精神,以娱乐及生活方式的形式来传播民族文化。

资迅 114 2024-05-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