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李江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资迅| 2024-06-10| 0

一、非遗旅游活化的天然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分为六种类型,通俗地讲,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故事、相声、叫卖词、谣谚等口头表述,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民间表演,融合审美与高超水平的书法、美术、刺绣等传统技艺以及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气节日、体育竞技,甚至还包含具有历史特色的民间小吃等。从内容可看出,非遗并非古人刻意制造出来的艺术品,而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也曾在没有刻意保护的情况下(“民俗”以及“非遗”概念提出前)自然存在于父辈们的生活中。但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这种由非遗组成的生活方式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的节奏,茶楼看戏听书不敌手中的iPad,非遗项目呈现束之高阁、居于庙堂之感。

新环境下该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活”化石呢?是否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非遗的“本真”?想法十分正确,但很难做到。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使许多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非遗项目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原生环境”,理想化地对非遗进行“真空保护”,结果只能彻底将非遗逐出当代人的生活。而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巧妙化解了这个问题:“活化”是对遗产类项目特殊的保护手段,而旅游正是一种有效的活化方式,“旅游活化”对非遗更加契合,因为非遗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活态”的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就此说过:对于非遗,我们要保护,但不要冻结。我们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看来,非遗与旅游活化本就是天然耦合。

二、非遗旅游活化的实践之道

非遗旅游活化应该是双向的,是非遗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成就。非遗项目在旅游活化过程中保持生命力,以“活”的姿态向后代传承,旅游地也因非遗的注入而增强活力,绽放生机。那么在非遗的旅游活化中该如何设计这种互相成就呢?在守护本真的大前提下,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活化之道:

1.传统中走出创新道

非遗是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但与创新并不矛盾,二者甚至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

非遗活化的形式创新。传统戏曲是表演类非遗的突出代表,而舞台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很难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其魅力。苏州网师园的“游园今梦”却让我们看到了旅游与传统戏曲新的结合。去舞台化的表现形式让古色古香的园林变成了开放式剧场,昆曲、评弹、舞蹈、丝竹的加入令园林焕发出流动的美。网师园与非遗元素的结合在苏州各大园林中独辟蹊径,让游客体验了不一样的园林韵味。

非遗活化的科技创新。我们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非遗的旅游活化可以充分结合高科技手段。在游客放松的地点设置非遗VR体验馆,游客简单带上VR眼镜,就能与传承人零距离接触;使用非遗App手机软件,可以生动了解非遗的来源与发展。在实体博物馆,加入动画、导视系统、触摸屏、舞台背景、音效等科技手段,既实现对非遗的数字化存储,又可以让大家生动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活化的题材创新。非遗的旅游活化要想办法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一些以剪纸、泥人等非遗项目出名的旅游地经常有年轻游客定制明星“爱豆”版特殊剪纸、泥人;“小猪佩奇”火爆网络时,一名糖画师一天内接到上百个佩奇形象的糖画订单。这一切都说明,当今非遗传承人不能再处江湖之外脱离大众,而应把握最新趋势,与人们的生活休闲所需紧密相连,才能拉近非遗与人们的距离。

2.娱乐中走出科普道

非遗与旅游结合的最大意义是传承与文化认知,但怎样让非遗走下庙堂,让人们在轻松体验中领悟文化价值?2018年本研究团队负责的一项针对非遗旅游的调研显示,40.25%的游客出行目的是休闲娱乐,60.49%的游客更加关注旅游地非遗项目的文化认知价值。大众目前出游主要还是对休闲娱乐的渴望,而有些非遗尚属于人们并不熟悉的认知领域。虽然每项非遗背后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旅游活化的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如何进行有吸引力的科普。我国第一项世界级非遗——昆曲,针对票友戏迷,舞台表演淋漓尽致;针对旅游者,移植在旅游地的实景片段充满魅力;针对小朋友,儿童剧场展示和戏剧Q版公仔制作无疑深得童心。

旅游地对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遗可以在娱乐中走出科普道。人们易被鲜明话题吸引,非遗的活化设计可以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养生”是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名山名观可以结合传统医药、武术项目、禅修打坐等推出非遗养生,让大众除了“保温杯加枸杞”外更多体验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修身养性文化。针对当代年轻人喜欢拍照打卡的特点,可以抽取非遗符号,在旅游地专门布置出适合拍照的角落或地标,打造体验性非遗娱乐科普方式。旅游地对非遗的趣味性科普既丰富了旅游活动,也悄然让传统非遗推广传播,使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

3.体验中走出传承道

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从目前世界上成功的非遗旅游活化案例中不难发现,其“非物质”的特殊性使旅游活化中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体验。游客在体验中方能领略非物质文化的精髓。端午节的旅游开发,游客可以体验极具传统特色的楚文化有奖竞猜、赛龙舟、乡土民谣竞唱大赛、童声诗会、国际友人一起粽叶飘香等活动,了解节庆的源起与意义,满足内心的仪式感和参与感。

一次愉悦的非遗亲身体验,能使游客对旅游地十分难忘,并向其他人传播所体验到的文化。凸显非遗特色的文创纪念品不仅能获得游客青睐,也推动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非遗旅游活化的浸入式设计,注重主题和氛围,增加多种感官与心灵体验,为游客提供走进活态文化的机会,了解非遗知识,避免非遗发展“形似神失”。如果游客有机会对一些非遗技艺有入门尝试,也许他们会成为非遗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和传承者。

4.本土中走出融合道

现阶段非遗旅游产品大多以旅游者为中心,常常忽视当地人的文化需求与环境需要。有些旅游景点的建设虽处在青春期,而非遗精神的传承在当地已历史悠远。非遗发展中不仅应关注旅游者的需求,更要尊重当地居民的传承。可以设计本土文化情感连接,为当地居民搭建一个可视化的平台,提供机会展示他们作为文化持有者的知识和精神的价值。这种地方自豪感也会无形中增加非遗在旅游者心目中的价值,吸引他们进一步来认识、了解、体验。

如何搭建这一情感链接?这就需要当地人还原非遗的场景,回归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尊重我们的历史和祖先。原真性打造非遗文化节等活动,促进本地居民树立地方自豪感和家乡归属感,让游客从单一的走马观花欣赏转入学习体验非遗文化与精神层面。外来旅游者与本地人之间和谐发展,是非遗旅游活化的精髓。

作为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非遗通过与旅游的“活态”对接,为大众创造传统文化交流的平台。非遗需要真正走入人们生活,成为人人需要的文化。非遗保护与旅游活化结合,让非遗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独特而悠久的原真魅力,是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开始,打造非遗与旅游双赢途径还有很多创新等着我们去挖掘。在非遗旅游活化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关推荐

笔谈|李江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从目前世界上成功的非遗旅游活化案例中不难发现,其“非物质”的特殊性使旅游活化中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体验。

资迅 109 2024-06-10

活化非遗(活化非遗的目的)

将非遗项目从传统活化非遗的历史孤岛中解放出来赋予其当代和未来的时代精神,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并有望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承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活化非遗;为活化非遗了进一步

资迅 15 2024-01-28

活化非遗传承(非遗文化的活态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活化非遗传承的文化思想活化非遗传承,重学识活化非遗传承,讲礼仪,一代代人沿着先辈的足迹,更新迭代与时俱进国家要兴胜,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文化的传承更是造福子孙的绵延福泽小到一支小曲,大到一幢宏伟的建筑,非遗文化在用各种不活化

资迅 15 2024-01-28

活化非遗资源 助力甘肃文化强省建设

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兰州4月11日电 (黄帆)据甘肃省文旅厅消息,2022年第一季度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聚焦“一区三园”文化强省建设相关重点版块内容,统筹推进专项资金绩效评估、省级非遗工坊建设、“战国豪车”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等重点任务,更好地助力甘肃文化强省

资迅 8 2024-01-2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