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有风,韵从东来
杨柳青折扇是北派制扇工艺的代表
一把价格动辄上万元的小小折扇背后
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制作它们的徐广华
又是如何实现
从国企职工到非遗传承人的转变?
光是竹料,就要处理三四年
拉条、钻孔、打磨......见到杨柳青折扇第六代传承人徐广华时,他正在工作室里处理刚刚从仓库中取出的竹料。这些竹料,放置了整整四年,还没开始制作,就已经呈现出很强的美感。
徐广华说,制作杨柳青折扇,最重要的就是选料。每年白露前后,他都会去浙江安吉、安徽六安等地挑选湘妃竹,因为选竹子的标准也十分苛刻,单节要大于40厘米,直径要超过20厘米。选到竹子后,再截成1.2米至1.4米的竹段再放水煮,达到防虫效果。等到拿回来天津后,还要在通风阴凉的地方放置三四年。
制作过程则更为精良而讲究,光是一把扇骨的完成就需要经过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的操作无不考究。
折扇讲究扇骨之美,尤以扇骨制作工艺难度最高。扇骨是精华,由两根大骨和十几根小骨组成,小骨必须做到完全一样。每根小骨都要磨上万次,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指。“这制扇考验的不仅是手艺人的手艺,更多的还有耐心。”徐广华讲道。
一次无意间的对视,改变了一生的轨迹
杨柳青折扇派生于年画,最初是用高档湘妃竹做扇骨、杨柳青年画做扇面,制作成扇,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流行。然而,进入现代以后,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了。
今年45岁的徐广华本是在国企工作的一名普通木工,闲暇之余的爱好,就是去古玩市场淘些喜欢的小物件。一次,他无意间被一把精美的竹扇所吸引,这一看便开启了他与折扇间的不解之缘。当时,市场上主要流通的,都是民国时期的折扇,但以徐广华当时的工资,买不起完整的折扇,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残次品,再自行维修。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向人学习,也逐渐对折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8年,徐广华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了前往北京、拜师于北派制扇艺人郑高门下的机会,能够真正的系统学习这项技艺。但这也意味着,他要辞去国企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期间,基本没有收入,这也让徐广华的生活一度非常艰难,但靠着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勤奋,他的制扇技艺不断提高。三年后,徐广华学有所成,回到家乡,在天津开办了一家扇庄。
根据史料记载,杨柳青折扇的创始人是杨柳青年画的画师戴廉增。乾隆二十六年,戴廉增在北京东打磨厂建立了扇画庄。可以说,300年前,是天津人把这项技艺带到了北京。如今,徐广华又将它带回了天津。
90后徒弟心中的“完美”老师
2016年,杨柳青折扇技艺被列入本市西青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徐广华正式成为第六代传承人。此时,距离他拜师学艺,已过去了八年时间。从爱好者到传承人,徐广华对这门技艺有了新的理解。他也开始认真考虑收徒的问题。没过多久,一位来自山东的90后小伙刘乃鹤找到了他。
↑徐广华的徒弟刘乃鹤
徐广华说,自己收徒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有耐心、有兴趣。因为制作折扇的工艺很繁琐,对很多人来说,过程是很枯燥的。在见面后,刘乃鹤的热情和坚持打动了徐广华。师父倾囊相授,徒弟虚心学习。刘乃鹤的进步很快,仅仅两年,就已具备了独挑大梁的能力。如今,潜心折扇工艺的刘乃鹤,不仅在家乡菏泽开了全市第一家折扇店,还受到当地重视,申请了非遗项目。
对于自己的师傅,刘乃鹤不吝赞美,他坦言,除了高超的技艺,他更佩服师傅的豁达。不仅倾囊相授,还亲自带他到南方各省去学习,并鼓励他,要记百家之长,不要纠结所谓的南北派别。
对于传承,丝毫不会担心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传统折扇,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项技艺,更让徐广华高兴的是折扇市场的下沉,这也让他对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更加有了信心。随着旅游市场的兴起,折扇在很多景区都成为热门的旅游纪念品。
“只有中高端市场,终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只有变成大众化的实用器,这项技艺才能长久的延续”徐广华说。
↑杨柳青折扇技艺传承人徐广华
做扇时,年过不惑的徐广华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每一把扇子的完成,都是一次与时间的对话,沉静而专注,使得每一把扇子都尽善尽美,弥足珍贵。
等我上了小学,进入社团课,这才知道了上海说唱真正的意义,我们的社团老师是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徐世利老师,徐老师教我们的这几首歌谣中,都有提到曾经老上海的生活习俗。我喜欢上海说唱,喜欢上海这样有着丰富文化历史的城市,喜欢非遗这样的文化艺术,
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一次,他无意间被一把精美的竹扇所吸引,这一看便开启了他与折扇间的不解之缘。可以说,300年前,是天津人把这项技艺带到了北京。从爱好者到传承人,徐广华对这门技艺有了新的理解。如今,潜心折扇工艺的刘乃鹤,不仅在家乡菏泽开了全
8 我身边的非遗作文兴山狮舞 我身边的非遗夜我身边的非遗作文,静悄悄的一轮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那天空中的点点繁星,簇拥在月亮身边,好奇地眨着眼睛,皎洁的月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寂静,那么和谐我坐在门口的大榕树下,仰我身边
总结风扇设计概念一设计理念古往今来,粉丝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常生活一把小扇子,原本是夏天安吉折扇非遗传承人的诱风用品,如今不仅成为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精美工艺品,也成为了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现中国球迷有着深厚的文化安吉折扇非遗传承人;答案
我和非遗的故事 时间20170812 115950 作者佚名 站在上海这个大舞台上我身边的非遗故事,我是一名“新上海人”,当然也要学习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要做到与这个城市更亲近,就应该从语言开始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湘绣是美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