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天堂之美 传承非遗文化
江山文溪实验学校“杭州,遇见世界文化遗产”研学之旅侧记
杭州,是拥有三大世界遗产的城市。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也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三年后的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成功跻身双遗城市。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的一声锤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三大遗产辉映“华贵天城”。良渚古城成为了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更是成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有力的佐证,中国更是因此成为了世界遗产总数排名第一的国家!
2020年12月29日,江山文溪实验学校组织四、五年级360名学生,冒着-7℃“断崖式”降温的霸王级寒潮,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杭州,遇见世界文化遗产”研学之旅。同学们在研学中感受“天堂”之美,在研学中传承非遗文化,在研学中收获成长。
01
游西湖诵诗文
古人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繁荣与富庶,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把杭州描绘成“最美丽最华丽的天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被誉为是人间天堂。
同学们穿越苏堤,乘坐画舫荡漾在西湖上,眼观湖光山色的美景,耳听老师讲解西湖三堤“白堤”“苏堤”“杨公堤”和西湖十景的历史故事,不禁嘴里吟诵出赞美西湖的古诗句,感受西湖的美景和建筑美学。四年级的同学游西湖遇上个风雨天,蒙蒙细雨给西湖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给同学们留下了雨西湖的美妙印象。雨中游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诗,写绝了西湖的美。
来到苏东坡纪念馆,探寻杭州西湖与大文豪苏东坡的渊源。看着苏东坡的作品,感受苏东坡幽默诙谐、和蔼可亲、博学多才的形象,争先恐后与苏东坡的雕像合影留念。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游西湖,寻十景, 探苏轼,在研学中加深对课文中西湖文化的理解和对“天堂”杭州的热爱。
西
湖
02
在良渚学历史
参观良渚博物馆和良渚古城遗址,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难忘的历史课,大家都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而自豪。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顶峰,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种水稻,捕鱼虾,筑屋制陶,饲蚕养猪是良渚人的日常生活。
良渚古城遗址(公元前3300-2300)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在良渚博物馆,同学们听介绍,看图片,观实物,了解几千年前良渚人的衣食住行、良渚社会的等级制度,见识深厚的良渚文化。在遗址公园,同学们用脚步去丈量古代文明的厚度,用心去感受古代文明的深度。
03
博物馆里长见识
2200多年历史的杭州,曾经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杭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边的博物馆群,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这次研学,重点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和伞博物馆。
同学们通过对刀、剑、剪、伞的研学,感受运河联通南北之后繁华的江南贸易,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运河文化。“物开一仞为刀,两面开仞为剑,双刀相交为剪。”刀剪剑属于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是人类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增强行为能力,提供生活质量的发明物,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伞博物馆则综合展示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文化,是世界首创的伞主题博物馆。在见识“张小泉”“龙泉剑”“西湖绸伞”这些耳熟能详物件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和劳动结晶。
04
跟着非遗传人学艺
浙江的非遗文化灿若星辰,江山是浙江除杭州市外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也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提高学生保护“非遗”的意识,这次研学活动分别让学生去手工艺活态馆和工艺美术博物馆,通过亲身体验非遗项目,感受民间奥妙,锻炼动手能力。在手工艺活态馆,黄杨木雕的非遗传承人张燕萍老师教同学们制作一个简单的木制书签。在工艺美术博物馆,麦秆剪贴非遗传承人吴菊仙老师教大家制作麦秆扇。
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看起来简单的手工作品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有许多的工序和步骤,还需要长期的积累。看到自己制作的属于孤本的作品,心里都很开心。大家表示要热爱、传承非遗,做新一代的中国文化传承人!
05
在研学中成长
此次研学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他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还学会关爱他人,团结合作,学会独立,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学会交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心智得到成长。
每次活动前后,小组长协助老师认真负责清点人数;每次参观,大家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解;每次的研学任务,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每当同学有困难,同学们争先恐后伸出援助之手;每天晚上的分享会,大家踊跃发言;晚上的亲子通话,不是感谢父母给他这次研学机会,就是安慰父母”请放心,我能行“……
这次研学活动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四(1)四(2)班研学从出发前就开始了,同学们分小组分主题查资料。五(5)班把晨会制度带到研学基地,时时保持“雅行少年”的文明形象。五(1)五(2)的同学带了手机或平板,为的是记录西湖的美丽风光和研学过程的资料。晚上分享会和亲子通话结束后,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用美篇制作推文。同学们分小组设计图文方案,编辑文字,拼图,当看到自己参与制作完成的美篇作品后,心里喜滋滋,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回校后,他们又尝试用设计杭州研学思维导图、独立制作美篇、撰写研学小报告、编辑研学小报等形式,梳理研学成果。
点击图片打开美篇
06
研学小故事
在课堂,书本是孩子的世界;走出去,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在三天两夜的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许多课本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学会了独立,接受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期间,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耐人寻味。
01
“藏匿”的亲子爱
周慧老师结合语文课文中“信”的学习内容,研学临行前偷偷告诉家长藏一封书信在孩子的“行囊”中,表达儿行千里母担忧。同时在学校也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出门前藏在家里,写写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对父母的爱。途中,当一位学生无意间在行李中翻出了妈妈的信,惊讶中带着感动。其他同学也纷纷找出父母写的信。刹那间,整个车厢沉浸在学的海洋中。一位爸爸这么写:“孩子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和爸爸一起保护妈妈,期待你看看更大的世界。”更多信中的“妈爱你”“爸爸相信你”,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亲子之爱。
来,看看孩子们说些什么?
向下滑动浏览
看看爸爸妈妈收到信的反映
Q1
2020年12月29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孩子们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研学旅行。作为家长,说实话,我的内心很开心,但同时又十分担心。感恩学校的悉心组织,感恩老师的艰辛陪护和照顾。
Q2
接到杭州研学的那一刻,孩子的心情犹如刚要绽放的花骨朵儿,微微散出的喜悦已无语形容。出发的那天,收到孩子的信,在信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有多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想看世界,想学更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其次信里对妈妈的挂念和请妈妈对他放心,感觉孩子 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Q3
看着孩子给我写的信,眼泪忍不住的流了下来,可能感觉自己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孩子这段时间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
Q4
我们很支持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如果不是疫情,可以多举办几次,高年级的可以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研学。
02
暖暖的梨汤
气象预报提示,在出行的这几天里,气温将断涯式地下降,降幅可达12℃。为做好防御防冻工作,各班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备好暖手贴、药品、红糖姜汤等。五(4)班班主任吴晓珍上车后即网订了雪梨,每天晚上化两个小时炖梨汤,在学生临睡前让学生一个一个喝下御寒,预防感冒。每天出行,携带一个大水壶,随时为学生提供热水。
03
带“保姆”的学生
四(4)班的祝游涵同学因行前几天篮球社团课小拇指骨裂,他妈妈担心行动不便,可祝游涵同学又非常想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研学活动。班主任得知情况后,专门召开班会征求学生意见。没想到全班同学一定要让祝游涵同学参加,而且成立了“保姆”团。在随后的三天两夜时间里,他得到了全班同学和班主任无微不至的照顾,吃饭有人夹菜,书包行李有人背,睡觉有人陪,穿衣穿鞋刷牙洗脸有人帮,出行、乘坐电梯被同学们前呼后拥,大家抢着“护驾”。说起这段经历,祝游涵同学不由地从心里喊出“幸福”两字。
04
“失落”的家长
四年级有个学生妈妈和一对学生家长,因不放心孩子远行,随车陪同前往杭州。到了杭州后,看到研学活动组织严密,环环相扣,孩子完全融入紧张有序的团队中,不愿和家长在一起,既有被“嫌弃”的感觉,又有心里一块石头落地的感受。那对家长夫妻当天便离开团队去“浪漫杭州游”了,那位学生妈妈则成了编外“研学”生。
07
研学成果展
四(3)班 余震霆
五(1)班 沈歆然
四(5)班 蔡雨宵
四(5)班 徐思博
五(1)班 朱奕祯
五(1)班 姜亦言
五(2)班 郑舒译
五(2)班 朱津毅
四(3) 余政霆
四(3)班 姜雯燕
五(2) 徐瑞檐
(点击图片查看美篇) 五(5)班 林晨曦
杭州研学展览
一次研学之旅,一次难忘的记忆。
三天两夜的杭州研学,真正做到了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图文编辑:祝新源
推送学校:江山文溪实验学校
江
山
教
育
图为小学生们在福州素上软木艺术创新工作室参加软木画非遗研学体验活动。7月13日,小学生们在福州素上软木艺术创新工作室参加软木画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在老艺人的指导下进行软木画制作,感受福州传统文化。近年来,软木画技艺逐渐走进福州的学校、社区等,
乐山这十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近3年,在农村留守妇女、青年大学生中培养传承人12人,被评为乐山市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井研县文化馆致力于井研农民画的保护、传承、推广以及文创研发等相关工作。峨眉山指画保护传承基地
9月23日,建行浙江省分行首笔“非遗薪传贷”在杭州落地,为富阳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企业发放50万元纯信用贷款。9月17日,建行浙江省分行与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共同发布“非遗薪传贷”专属产品,赋能非遗传承,助力浙江文化软实力提升。
为了更好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10月29日下午,由蚌埠市文化馆和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遗摄影展活动走进安徽蚌埠禹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