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

资迅| 2024-01-28| 0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70 壮族织锦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

38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成为侗家人的精神象征。风雨桥横卧江上,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因此不吝雕琢修饰,使其集亭、塔、廊、桥为一体,壮丽辉煌。楼、桥上的各种图案及雕梁画栋寄托了侗族人民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是侗族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民间工匠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他们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用一张图纸,整个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均令人叹为观止。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继乏人,木材来源匮乏,加之木构建筑防火能力极弱,易损毁而难再生,因此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存在着延续的危机。只有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才能使绝妙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世代传承下去。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81 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广西钦州坭兴陶器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清代咸丰年间。其陶泥质料选取的是钦州市钦江独有的西岸硬质土和东岸软质土,两种土混合后软硬相宜,泥质纯净细腻。坭兴陶器需经12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成品质地坚硬,打磨抛光后呈现古铜、墨绿、紫红、天斑等色,细致光润,色彩绚丽,无砂粒,无气孔,无毒性。用坭兴茶壶贮茶,经过一两天仍能保持原来的茶色茶味。使用日久,壶里会积聚茶积( 俗称“茶芽”),即使不放茶叶,只要冲进开水,仍会散逸出茶香。坭兴花盆、花瓶还具有护花功能,用以栽花或者插花,能使花繁叶茂。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50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

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毛南族花竹帽在过去多被当做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花竹帽在当地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清《广西通志》)。民国年间,该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思恩县志》)亦被载入史册。

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讲究,由于早春竹材寒湿太重,而霜后的篾皮易脆,通常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时,先破竹裁条,然后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两头拱开梳丝,分篾细如发丝,用于交叉辐射、细密编织。编织花竹帽用的竹篾分黑篾与黄篾,黑篾系以蓝淀墨色染制,黄篾则以黄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体组合,编成的篾纹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整合定型后还要以上好桐油炼膏涂刷。其帽形大方,花纹美观,结实耐用。

相关推荐

蛋雕技艺在大学课堂焕新生:小众非遗亦受“Z世代”追捧

而今,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走进了大学课堂,成为引领潮流的新风尚。图为11月29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民族工艺学院大学生在一起学习蛋雕技艺。在大学校园里,蛋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多年轻人也开始学习和传承这种小众而

资迅 70 2025-03-30

【西工非遗】(三)老雒阳面食制作技艺(浆面条)

浆面条由此成为中原地区特别是河洛一带深受百姓喜爱的面食。洛阳浆面条简称“浆饭”,其核心元素是发酵而成的酸浆,上等的酸浆汤色乳白,稀稠均匀,酸度适中,口感幽香。浆面条有荤有素,做法多样。老雒阳面食制作技艺是洛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迅 109 2025-01-28

“老技艺”与“新玩法”碰撞出彩

全国多地依托文化馆、非遗传习所或在景区、街区等组织非遗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动,让“老技艺”与“新玩法”碰撞出别样精彩。在此举办的陕西省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上,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等55个三秦底蕴浓郁的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为人们呈

资迅 81 2025-01-21

“非遗传承人”闫强: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闫强表示,非遗技艺要守正创新,要传承和保护的是文化,对于非遗技艺的形式、内容的创新,并不会改变其本质,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让非遗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资迅 159 2025-01-15

泸州叙永:非遗进校园 技艺得传承

”当天,有着500年传承历史的鱼凫彩龙连同其他叙永本土非遗项目,来到叙永县东城幼儿园,通过非遗走进课堂的形式,让师生们零距离体验到叙永本土非遗项目的魅力。

资迅 93 2024-12-05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