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现状和前景

资迅| 2024-01-28| 0

第一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现状和前景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现状和前景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其市场化现状和前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锦”为例,指出了目前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

前言

中国历史悠久,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和文化技能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歌舞等各种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人文资源都是创意灵感和产品的重要来源。海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旅游经济近年来发展繁荣,蒸蒸日上。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黎锦的市场化现状简介

1.黎锦的起源与现状。黎锦,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海南岛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是记录和传承黎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史书”。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黎锦传习所资金不足,天然纺料、染料缺乏,黎锦技艺复杂难学,传承人体系存在不足和保护意识欠缺,法规、政策不完善,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等。在市场商品中,由于黎锦制作成本高,出售价也高,推销困难大,使得黎锦产品吸引力弱,市场竞争力弱,黎族织锦技艺不断走向衰落。

2.保亭县黎锦的市场化的现状简述。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全海南黎锦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地之一。近年来保亭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将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为民族风情体验产品、特色节庆旅游产品等文化创意产品。

但黎锦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在真正的黎锦很少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海南旅游市场,目前充斥海南旅游市场的黎锦大多数为仿制的赝品。目前主力从事黎锦技艺工作的还是黎族妇女们。因为纯手工制作,生产周期长,因此价格也相应不菲。因后继无人,黎锦技艺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此外,黎锦还面临着缺乏原创性,品牌竞争力弱,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制度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黎锦的未来让人担忧。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力度,引导鼓励具有市场潜力的工艺美术行业等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二、黎锦市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保护和开发黎锦的工作正在不断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黎锦市场化发展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资金匮乏、设备落后。现在海南黎锦的主要纺织工具还是传统的踞腰织机,属于一种最古老的纺织工具,用这种工具织锦劳动量大,效率低,据盛达达黎锦工作室的卢经理介绍,一块长2.3米,宽0.3米的黎锦工作人员要10天才能织出来。用这种古老的工具纺织很难使黎锦走上规模化的道路。

2.缺乏创新。传统黎锦以表现黎族生产生活的场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现在黎锦依然是这些图案花纹,刻板的模仿,没有丢掉传统的包袱,图案上没有创新,产品单一。

3.保护意识淡薄,假货泛滥。目前真正传统意义上的黎锦在市场上已属凤毛麟角了。一些产品虽说是黎锦,但只是保留了黎锦的织造方式,无论图案还是材质都不能和传统的真黎锦相媲美。还有更差的其实根本不是黎锦,而是岛外运入的纺织品,旅游市场上充斥的多为此类。

4.后继缺人,原料匮乏。根据2005年海南省关于黎锦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纪录,海南省黎锦的主要传承人仅有47人,而且年龄最小的也已经37岁。如果今后黎族妇女不再学习了的话,以后黎锦这项古老的纺织技艺将无法再传承下去。另外就是黎族地区多年生的棉花在黎族地区也是零星分布,外来棉纱已经代替土棉纱,而且染色的植物也越来越少。黎锦传承人出现“老龄化”趋势;口传身授方式的不足以及黎锦的传承中没有文字与图案的记载;黎锦技艺复杂难学,黎锦传承人培养的途径单一等。

三、可行性建议和未来发展举措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需要社会的合力。

1.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打造海南黎锦品牌。每个方言的黎锦都具有原生态和原生地这些特点,我们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挖掘整理,才能有效地抢救古老黎锦工艺,在此基础上,生产出原生态、原生地、“原汁原味”的传统黎锦。首先要观念创新,突破传统的包袱,使黎锦融入平常生活。同时,海南黎锦应树立品牌和信誉意识,讲求质量,争创品牌,树立形象是黎锦生产企业的必走之路。

2.民族地区学校,特别是高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黎锦纺织人才。在学校设置黎锦学习与研究专业有很多优点。首先,可以聘任民间老艺人从教,在解决他们自身生活问题的同时把黎锦这项古老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还可以在学习、研究黎锦的基础上创新黎族服饰。其次,要增加市县级黎锦传承人的数目,并使传承途径多样化。

3.政府重视,实施税收保护措施。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之前,黎锦不曾有企业化的运作,税法对它也没有相应的解释,而按照现行税法,企业要纳双向税,这对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措施,使企业能健康发展。

4.出台黎锦保护的相关法律,使黎锦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目前市场上黎锦工艺品的赝品化是人们过度追求利益的结果,这种掠夺性的开发是涸泽而渔。只有保护真正的黎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才能促进黎锦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保护机制。

5.开拓市场。黎锦必须走向市场,而不是“等”人订货,必须主动出击。海南是旅游大省,我们应抓住这样的大好形势,生产出大量的黎锦工艺品投放到各旅游景区。笔者在保亭槟榔园景区的调查中发现,各种黎锦小工艺品深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所以黎锦开发的前景一片大好。一方面政府应从引导、宣传、组织和扶持黎锦市场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力避恶性竞争的干扰。二是强化市场管理与净化市场服务,完善市场功能管理与服务上的规范化、高水平。

6.企业和大学、科研所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创新通道,为黎锦的创新出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保证,可用派出去学习,请进来辅导等多种方法,全方位提高研发和生产骨干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文化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对保护和传承织锦工艺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市场化经营困难和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前景令人担忧。市场化无疑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泉。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性、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融资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对黎锦的市场化的现状和前景的研究探讨,可以深刻了解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并探索解决之道,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启发。(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海南民族研究所.越过山顶的铜锣声[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2]林毅红,程伟.嬗变.交融.创新――略谈海南黎族织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第3期.[3]姚丽娟.黎族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31卷.[4]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10.[5]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民间手工艺).2005年9月10日.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10新添两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新添一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现状和前景,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

相关推荐

广油学子三下乡|非遗视域下瑶族文化宣传价值、困境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团队带着专门设计的问卷来到六巷乡,旨在了解当地村民的民俗文化。调研团队与文化站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在宣传瑶族文化方面的工作和政策。在采访退休书记蓝伯伯时,他分享了自己在宣传瑶族文化方面的经验。

资迅 65 2024-05-14

颍州打造省内首家“非遗 + 元宇宙”文化街区

数字非遗民俗文化街区投资4000万元,将打造省内首个元宇宙街区。

资迅 79 2024-05-13

骄傲!了不起的山西非遗!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大省,山西有大山大河之形胜,更有地方韵味十足的非遗技艺。平遥推光漆器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山西省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了不起的非遗文化!了不起的传承人!

资迅 117 2024-05-13

"传承千年!走进中国的43项世界非遗,解锁传统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瑰宝,探索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吧!三、43项中国非遗的辉煌成就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五、如何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想要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吗?亲自尝试制作

资迅 62 2024-05-12

52秒|安丘:打卡非遗文化夜市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文化夜市上,市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和购买非遗文化商品,还可以现场领略非遗传人的技艺绝活儿。据了解,本次非遗文化夜市将会持续整个夏日,市民们在赏文化、品美食的同时,可以充分领略安丘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魅力,助力城市夜经济的发展。让非遗文

资迅 52 2024-05-12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