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非遗资源 助力甘肃文化强省建设

资迅| 2024-01-28| 0

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兰州4月11日电 (黄帆)据甘肃省文旅厅消息,2022年第一季度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聚焦“一区三园”文化强省建设相关重点版块内容,统筹推进专项资金绩效评估、省级非遗工坊建设、“战国豪车”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等重点任务,更好地助力甘肃文化强省建设。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发指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据了解,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873万元、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甘肃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另外,甘肃省文旅厅组织各级文旅部门完成了2022年度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和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专题研讨会议反馈意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草案正在进行细节内容修改完善工作;2021年度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评工作于近日启动,从6个方面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考核评估;甘肃省文旅厅采购的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正式出版物正在陆续寄往各市(州)文旅部门、省图书馆及研培计划承担高校。

2018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甘肃省建成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肃省文旅厅、省乡村振兴局(原省扶贫办)共同认定91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上述惠民之举,为甘肃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文旅产业支撑,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为甘肃文旅工作的新业态和新亮点。2022年4月,甘肃省文旅厅起草了《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各相关单位、部门意见,拟以甘肃省文旅厅、省人社厅、省乡村振兴局名义印发,计划于今年内完成省级非遗工坊申报和认定各项工作。

兰州太平鼓。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据悉,甘肃省文旅厅将以甘肃省级非遗工坊建设和管理为抓手,协调推动甘肃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积极依托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体验场所培育具有甘肃非遗特色的乡村旅游基地,统筹举办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带头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活化利用好全省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临夏砖雕。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战国晚期西戎一支游牧民族的首领及贵族墓地,在这里出土了68辆马车和大量的随葬品。除自身蕴含的西戎文化外,这批出土文物还包含有欧亚草原文化和北方系青铜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因素。这些战国车乘华丽并保存完好,车辆结构复杂、装饰豪华,由金、银、贴金银铁、铜、锡和各类质地的珠子装饰,部分车辆表面髹漆彩绘。

2022年,甘肃省文旅厅将以甘肃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战国豪车”为主题,创意研发10部具备实用功能、展示展览功能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非遗文创产品,并将“战国豪车”复制品逐步引入大景区和游客集散场所,使其成为新的、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特色娱乐消费项目,提升甘肃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相关推荐

非遗文化中的国色天香—绒花,创新与文化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

绒花,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传统手工艺品的延续重在守正创新,是将多元文化与工艺相结合。工艺美术是流传于民间,在竞争、冲突与融合下推动向前的活物,而不应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馆里,这对传统手工艺来说无异于抹杀。

资迅 68 2025-06-18

带你看除了簪花、点茶,还有哪些不能错过的城市非遗?

每一座城市,都隐匿着独属于自己的非遗珍宝,等着我们去发掘和感受。有着“东方水城”美誉的苏州,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光彩照人。这些非遗项目不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华,更是咱们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成果。让我们一同去发掘并感受这些非遗文化,领

资迅 139 2025-06-17

非遗传承人:木偶戏背后的匠心坚守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高腔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正因此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着新的生机。这个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汇。杨百能日复一日的教导,不仅让这门艺术得以传承,更赋予了它生命的内涵。他明白,这不仅是对父辈手艺的传承,也

资迅 67 2025-06-16

【中国非遗】中国44项非遗名录1

中国44项非遗名录144项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2008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资迅 71 2025-06-15

走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中高考中的体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文物和艺术,它们更是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生动体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积极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资迅 66 2025-06-14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