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非遗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资迅| 2024-03-23| 0

[摘要]掌握地域文化特征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关键。用文化生态理论,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群体性特征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性保护策略,为多样性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保护策略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湘西人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民间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戏剧、游艺、医药、手工技艺和民俗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群体性的民族特色和标识,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范式。

一、地域特征

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群体性等地域特征,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湘西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集中展现。了解地域特征是进行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之关键。为此,特作如下分析。

(一)区域性文化特征

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活动区域和文化习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该民族的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为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也滋养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长,使之具有区域性特征。如湘西苗族鼓舞,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鼓点演奏方式。湘西保靖、吉首和古丈的部分苗区,鼓舞的伴奏常是敲击鼓的两边,以双手快慢来控制节奏。而花垣个别苗区,鼓点的敲击节奏却有所不同,一般左手敲边鼓的节奏为2/4拍,右手敲边鼓的节奏为3/4拍。又如湘西地区的土家族,他们迎亲必请溜子班队参与迎亲典礼,车辆载花相迎,唢呐伴奏其中,溜子班队一路伴奏,成为土家族婚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而湘西地区的苗族,在婚娶的迎亲仪式中,虽也有车辆载花相迎,民乐相伴,但却缺少了打溜子班队。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出,同一地域不同民族具有的不同民族特性,同一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习俗。

(二)系统性文化特征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特征,指的是其内部各文化要素在该区域文化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和功能。同时,它们满足着人类生活需要,维系着民族文化需求,丰富着民族的精神文明。如流传在桑植县的白族仗鼓舞,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被白族民众世代沿用,并被广泛运用于游神、庙会、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同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仅保留着本民族显著的典型特征,而且融合他民族的文化特性。仗鼓舞中的“顺拐”、“屈膝”、“下沉”等主体动作,是其文化生境的集中体现。白族人民长期劳作在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行走在森林密布的原始林区,当身负重物时,只能“顺拐”前行;如遇翻越山岭,崎岖小道,则须屈膝下沉,才能安全通过;当他们行走在宽阔大道时,步履灵活轻巧、悠然自得。神奇秀美的湘西山水,纵横交错的山间溪流,铸成了白族仗鼓舞艺术特色。尽管时代变迁,其主体动作依然如旧,并形成了以跳、摆、转、翻为特色的元素律动,这些元素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地域文化特征。从桑植白族仗鼓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一文化要素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关联性的因素:仗鼓舞、文化生态、宗教信仰、岁时习俗等,它们之间是有着直接关联的文化要素并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和体系,而相互作用于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之中,并构成了该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文化特色。

(三)动态性文化特征

动态性文化特征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各文化要素的生成、发展、演变都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某一文化要素势必受到他文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维护着整个文化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以湘西地区的苗族鼓舞为例,苗族击鼓议事、立鼓为社、跳鼓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苗族鼓舞,它是苗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苗族鼓舞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与苗族的社会组织、民族信仰、岁时习俗密切相关。其丰富的击鼓技法,源于苗族先民的生产生活;而高难度的动作,吸纳了体操、京剧、武术动作的精华;它们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则是苗族民众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在社会进程中的展示。从苗族鼓舞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来看,在战争年代它能鼓舞士气;在迁徙途中它能凝聚民心;在祥和盛世它能透射出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总之,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演变,与其所处的文化生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与他文化的互动中,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以动态的方式渗透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并体现出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地域文化特征。

(四)群体性文化特征

群体性文化特征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并非个人行为,而是融民众和集体的结晶。尽管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是由某一个体或某一家族流传下来,但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却融入了众人聪明才智,才得以日趋完善,因此应视其为集体创造的产物。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性文化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居住地民族的区域文化的流传、延续和传播。如湘西腊尔山台地地区的苗族民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存境遇,形成了众多支系和亚支系,并产生了各种方言和次方言,形成了语言不同和风格多样的音腔体系。凤凰山江的花苗系腔调与花垣雅酉的黑苗系腔调,吉首寨阳一带的大河苗系腔调与蓼皋的黔东苗系腔调,保靖县的吕洞山、水田河与古丈县的默戎、花垣的长乐等地苗族的族系腔调;吉首市的丹青、排稠、排吼与古丈县的平坝等苗族乡镇的族系腔调等,虽同属湘西腊尔山台地区域,却唱腔各异且各具特色。因此,我们在了解湘西地区地域特点的同时,还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湘西地区各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民族的精神文明,因此必须做好整体性保护工作。

二、整体性保护策略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实行整体行保护策略,因此我们首先要厘清“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关系。这里提到的“物质”与“非物质”是针对物质表现形式的载体而言,它们是形的,还是无形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只是相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物质的因素,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非物质的、精神、价值的因素,只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实物保护的层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强调知识技能及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保护应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实施。

(一)利用地域文化空间,实施有效保护措施

在人类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的文明,民族的进步正是在这一母体中得到滋养并不断成长。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深居山林之中,悠深壁绝、晨雾环绕、万峰丛错。在这里生活的不同民族,它们有着相同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心理特质,是地域性与民族性,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相叠置的生态文化区。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保护,打破过去以村、寨、镇、县行政区划的保护模式,突出其整体性,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多样化的文化事项、社会关联以及这些文化事项所凝聚的文化内涵,包括它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最终建构科学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达到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耦合运行,全民族、全社会整体性保护的发展措施。

(二)发挥传承人主体作用,疏通传承保护渠道

发挥传承人的主体作用,疏通传承保护渠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众所周知,传承人是延续传统文化的主人,传承人脑海中留存的文化记忆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传统技艺、艺术形式等的集中体现,是他们核心主体在文化领域的再现。因此,传承人的心口相传延续着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技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不断地传承下去,必须适应文化生存的环境模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离开其文化生境,就会失去根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的源头。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顺应其传承保护的方式。

(三)施行多样保护措施,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施行多样化保护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利用区域文化空间,发挥传承人主体作用的同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中存在的不足,并施行多样化的保护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实现“静态美”与“活态美”相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在“静态美”保护方面,应及时申报项目名录,完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制定相关保护法规和细则;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并合理地保存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使之成为“活”文化。在“活态美”保护方面,主要是民俗性保护、教育式保护、综合性保护、重点性保护、影视传媒保护等多种方式,以适应文化生态,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体系网络,达到保护的最佳目的。因受篇幅所限,仅对利用性保护进行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性保护,就是通过有效利用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利用、保护、再利用、再保护的制衡互动关系,达到有效保护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湘西地区的人民把民族文化搬上实景舞台进行展演,并引进旅游开发场所,是利用性保护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让民众从自身文化中获得经济效益,也让民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特殊价值,还激发了他们自觉地、主动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形成自觉保护行为。笔者采访得知,1954年来,由湘西州政府组织,花垣县的麻栗场举办的苗族“赶秋节”活动,有来自吉首、保靖、花垣等县和几十个乡镇的群众近多人参与打苗鼓、唱苗歌、演苗戏等活动,影响颇大,是建国后一次较大的民俗活动。次年春节,湘西州又举办了全州民间艺术观摩汇演大会,全州共10个县的人民参加了这次盛大演出活动,节目达47个之多,有效地传播了民族民间文化。1973年至1977年湘西州政府结合旅游开发,先后在花垣县的麻栗场、吉卫以及凤凰等地多次举办“赶秋”活动,吸引了来自湘、川、黔三省的群众近6万余人参加,各族人民表演摆手舞、花鼓舞、接龙舞等大型节目,既交流了感情,促进了文化传承,也推进了经济的发展。1979年至1984年间,湘西自治州分别在凤凰、德夯、张家界等地旅游景点,组织州、县、镇层层开展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苗族接龙舞、舞狮舞、鼓舞,白族仗鼓舞等集体舞蹈活动,参观者达数万人,既展示了全州业余群众文化艺术成果,又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上述各项展演活动,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播,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形成了民间艺术的示范效应。由此可见,利用性保护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反哺到民众生活之中,实现了有效利用和传承保护。

总之,通过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存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目前,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社会配合的群体性社会保护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湘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相关推荐

湘西非遗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湘西非遗[关键词]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保护策略了解地域特征是进行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之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性保护,就是通过有效利用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资迅 122 2024-03-23

湘西非遗项目有哪些(湘西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

三民间舞蹈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华瑶族长鼓舞南县地花鼓张家界高花灯等湘西非遗项目有哪些,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其中湘西。凤凰古城湘西非遗项目有哪些,位于湖

资迅 3 2024-01-28

湘西非遗文化有哪些(湘西非遗文化有哪些特点)

三民间舞蹈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江华瑶族长鼓舞南县地花鼓张家界高花灯等,还包括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产习俗舞蹈等其中湘西。“湘西竹编”是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姚本顺10岁开始跟

资迅 1 2024-01-28

湘西非遗文化(湘西非遗文化有哪些)

1、“湘西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土家族打溜子江河号子土家族咚咚喹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并不是湘西非遗文化;园区建立了湘西非遗文化演艺区和湘西非遗产品展示一条街乾城街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文化遗产有了良好的保护传承平台;项

资迅 5 2024-01-28

湘西非遗传承人名单(湘西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

湘西州进入此次记录名单湘西非遗传承人名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传统美术类别挑花苗族挑花代表性传承人杨春英民俗类别苗族四月八代表性传承人吴牛振湘西非遗传承人名单,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代表性传承人吴海深传统技艺类别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

资迅 3 2024-01-2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