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造晋韵 非遗盛宴 | 山西这些手工非遗技艺,匠心独特,造就传奇

资迅| 2024-01-28| 0

一份技艺,一份传承,一份坚持,一份守护……这些古朴精巧又底蕴深厚的山西非遗手工技艺品,无不镌刻着深厚的历史印迹,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凭实力圈粉,山西非遗好物名不虚传。

黎侯虎

“中国第一虎”黎侯虎是发祥于山西省长治黎城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黎侯虎起源于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俗,后经过3000年历史演变,逐渐成为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

黎侯虎肢体造型粗、短、胖,表现了敦厚、健壮的形态;四足微微外撇,呈扎地生根状;头微昂,从态势上塑造了虎虎生威的精神劲和孩子般的天真可爱味道;黎侯虎无尖角、硬刺,突出了团块美,符合民间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则,显现出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

黎城民间不论豪门富户,还是贫民百姓,婚娶贺庆、开业盛典,黎侯虎乃必备之品。尤其是小孩满月时,孩子的姥姥必将亲手缝制的黎侯虎放到小孩的怀中,以祝福小外甥像虎一样健壮,从小有虎气,到大有胆识。

黎侯虎在民间被赋予赐福增寿、镇宅祛邪、安家生财等民俗功效,成为祝贺喜庆、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中阳剪纸

中阳剪纸是山西省中阳县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

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

中阳剪纸内容也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纹样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给人以庄严、神圣、质朴的美感。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是山西新绛特色传统手工艺术珍品,和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清乾隆帝对其尤为珍爱,曾御笔赋诗,并编入《四库全书·西清砚谱》,在中国砚史上享极高盛誉。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

其中“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佳品尤为珍贵,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大雅入斋收藏者甚众。

绛州澄泥砚以汾河下游的澄泥为原料,经过特殊的焙烧工艺制成。制作澄泥砚要经过采泥、过滤、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烧成、细腊、刨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制工精细,使澄泥砚具有发墨快,墨水不容易干,不伤笔毫,便于携带的优点。

闻喜花馍

“馒头”俗称“馍”,是山西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在山西省闻喜县,这种食用馒头因花式繁多,被称为“花馍”。

闻喜花馍主要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粉,经和面后,采用捏、搓、揉、拽、剪、贴等多种手法,捏出花果、人物、鸟兽等形象,再经过蒸制、晾晒、着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花馍在闻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闻喜花馍的传承是一个母亲的艺术,过去每家每户有事,都团坐在一起,热热热闹闹地办喜事,互相帮忙。闻喜花馍是面花,既能看又能吃,制作过程包含了大量民间美术的元素在里边。独到之处,就是着色清淡,构思巧妙,人物、动物、花的造型,捏什么像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侯马刺绣

侯马刺绣”属“晋绣”的一种,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侯马刺绣的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

侯马刺绣,造型独特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在色彩运用上,多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大红大绿、大蓝大黑、黄白相接等颜色作为主色,使用天然颜料染色。绣品色彩真、实、鲜、活,不褪色。其针法紧密,结实耐磨,绣品平齐光滑。

乡宁紫砂壶

山西临汾乡宁县紫砂陶器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乡宁就能生产陶器,到汉代陶器生产更为广泛。

乡宁的紫砂陶器分茶具、餐具、文房用品、建筑材料、摆件及花盆6大类,包括紫砂壶、杯、茶罐、茶宠、笔筒、笔洗、摆件、汽锅、花盆、花瓶、水桶、屋瓦、地板砖、墙面砖、路沿砖等。

其中,以茶具最佳,其造型古朴,形态端庄,文雅别致,集实用、收藏、文化与艺术价值于一体。沏茶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不变,隔夜不馊,长期使用不起腻苔,不生异味。

乡宁的紫砂器具之所以久负盛名,得益于当地优质的紫砂原料和严谨的制作工艺。优质的紫砂原料使得乡宁制作出的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越用越新。这些特点是紫砂壶独有的,是任何茶具都不能比拟的。

由于紫砂的这一自然特性,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这样紫砂壶泡茶后茶水无法通过这些气孔透出壶的表面,但水蒸气可以通过这些气孔透出来,使得紫砂壶有透气不透水的功能,从而泡茶的时候,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还能够让茶隔夜不馊。

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是山西平遥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它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平遥推光漆器以特有的自然生漆和人工手掌推光的独特工艺著称于世,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

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颇有讲究。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车间就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叫做"披麻挂灰"。

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珐华器

珐华起源于山西,明末景德镇陶瓷艺人,还曾专程到过山西来学习。山西最出名的珐华器,位于晋东南长治、晋城地区。

所谓珐华,又称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的陶瓷装饰技术。相传,其烧于元代,盛于明代,清代过后就极为少见。

珐华创烧于山西,最主要的产地位于山西的蒲州、平阳、霍州等晋南地区,出产的珐华器多是一些花瓶、香炉、佛像等陈设。珐华艺术独具地方特色,纹饰多见花鸟、云龙、人物等,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丰富,绿、黄、白、紫、黑等,每一样都色泽鲜亮,历久弥新。

珐华是琉璃工匠在实践中创造的一门装饰工艺,但不同于琉璃。琉璃以铅丹作釉,釉色不透明,低温烧成。因制作珐华的工艺十分繁复,制作时间也不长,因此现留存完好的器物较少,留下的都是珍宝,留住的就是艺术。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

山西阳泉平定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具有中国古代定窑系典型风格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特色陶瓷艺术。

《中国陶瓷史》记载,平定刻花陶瓷始于唐、兴于宋、经五代而衰于金,具有千年历史,史称千年古窑,旧有西窑之称。

阳泉平定有着悠久的制陶、瓷历史。早在唐代即产白瓷,全国宋窑130个县,平定即在其中,属古定窑系,旧有“西窑”之称,在清代为山西产瓷大县之一,成为山西四大“土贡”窑之一。刻花瓷流传地平定冠庄村在清乾隆初就建有瓷窑,直到解放后仍为平定产瓷之乡,此为刻花瓷之流传的重要渊源。

沁源手工皂

沁源手工皂是长治知名的传统技艺。手工皂的制作历史悠久,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

沁源传统手工皂从太爷吴广德已经远销至省外,早已闻名遐迩,深受百姓喜爱,老祖宗以纯手工制作工艺和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工艺制作,纯天然皂角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出皂之精品。

因沁源县海拔层位悬殊、气候独特,植物种类有百余科965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质地好,药用价值高,故县区有“天然药用植物资源乡”之称。沁源手工皂属于纯天然产品,有清洁解毒排脂功能,同时还有温润滋养美肤功效。

一项技艺,一份传承,这些别具匠心,充满浓郁山西特色的非遗好物,凝结着前人的智慧和文化,让人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魅力。

相关推荐

骄傲!了不起的山西非遗!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大省,山西有大山大河之形胜,更有地方韵味十足的非遗技艺。平遥推光漆器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山西省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了不起的非遗文化!了不起的传承人!

资迅 117 2024-05-13

山西10条“非遗之旅”主题线路广受赞誉

据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期将通过实地体验,对山西这10条非遗主题线路逐步进行优化和升级,编写旅游攻略,以期成为常态化的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旅游业内人士认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一方面可借力旅游线路和知名景区丰富的游客资源,宣传山西特色

资迅 129 2024-05-03

刺绣、剪纸、漆器……来看“巴渝巧姐”非遗手工作品展

”今(25)日,蜀绣传承人闫永霞在由重庆市妇联主办的“巴渝巧姐”沙坪坝区专场非遗手工作品展主题活动上向市民免费教授刺绣技巧。在现场,沙坪坝区红岩巧姐手工艺作品现场展示区充满了独居沙区特色的手工艺作品,磁器口街道剪纸、捏面人、书画,石井坡街道

资迅 122 2024-04-08

资阳区:非遗剪纸让“网络文明”玩出新花样

当非遗剪纸遇上网络文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资迅 83 2024-03-19

非遗剪纸共14张ppt(非遗文化剪纸步骤视频大全)

西汉时非遗剪纸共14张ppt,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非遗剪纸共14张ppt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公元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

资迅 3 2024-01-2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