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案例获评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图/主办方提供
粤语讲古、麒麟舞、咸水歌、狮舞(广东醒狮)、藤编……广东的这些非遗项目通通进入校园,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多新闻资讯20个案例获评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请关注羊城派 )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2023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公布获奖结果。
东莞市文化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等10个案例获得精品案例奖,佛山市博物馆《“佛博坊”之“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10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据悉,广东将推荐部分优秀案例参加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
主办方介绍,本届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旨在推动校园非遗教育的普及深入开展,让青少年学生通过认识非遗、传承非遗,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学习筑梦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建设起具有民族记忆的精神家园。
自2023年8月16日开始,活动共收到全省各地提交的113份优秀案例,体现了广东“非遗进校园”的三个特点。
一、非遗教育涉及项目广。报送案例汇聚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除了耳熟能详的粤剧、广绣、醒狮等,还有许多富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如竹箕画、莨作香云纱、绸衣灯公、装泥鱼习俗等,充分展示了广东“非遗进校园”的广泛性与多样化。
二、非遗教育开展地区广。报送案例来自全省16个地市,通过“非遗进校园”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形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正在受到各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步在探索中成为行之有效的普遍做法。
三、非遗教育实施主体广。报送案例的单位除各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外,还有中小学、幼儿园、职校等各级学校,以及许多民间组织和非遗传承人,“非遗进校园”的模式渐趋完善,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将推动广东非遗更好地保护传承。
【附】2023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冯川叶)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闽韵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福州市林则徐小学展开。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福建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还通过教学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此次“闽韵非遗进校园”活动,是福建民俗博物馆
近年来,溶江小学充分发挥湘西少数民族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非遗进校园”内容和形式,将湘西苗鼓、土家摆手舞、苗画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入校园,通过传统非遗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
”当天,有着500年传承历史的鱼凫彩龙连同其他叙永本土非遗项目,来到叙永县东城幼儿园,通过非遗走进课堂的形式,让师生们零距离体验到叙永本土非遗项目的魅力。
传承文化根脉”非遗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带领学子感受赣南非遗技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共建和谐人文环境和校园氛围。本次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赣南非遗,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促进青少年健
非遗文化进校园,学生成为“守艺人”。近年来,扎鲁特旗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大课间、“第二课堂”,开设了刺绣、乌力格尔、版画等特色课程,将非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