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案例获评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文旅宣图/主办方提供
粤语讲古、麒麟舞、咸水歌、狮舞(广东醒狮)、藤编……广东的这些非遗项目通通进入校园,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多新闻资讯20个案例获评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请关注羊城派 )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2023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公布获奖结果。
东莞市文化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等10个案例获得精品案例奖,佛山市博物馆《“佛博坊”之“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10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据悉,广东将推荐部分优秀案例参加第三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
主办方介绍,本届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旨在推动校园非遗教育的普及深入开展,让青少年学生通过认识非遗、传承非遗,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学习筑梦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建设起具有民族记忆的精神家园。
自2023年8月16日开始,活动共收到全省各地提交的113份优秀案例,体现了广东“非遗进校园”的三个特点。
一、非遗教育涉及项目广。报送案例汇聚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除了耳熟能详的粤剧、广绣、醒狮等,还有许多富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如竹箕画、莨作香云纱、绸衣灯公、装泥鱼习俗等,充分展示了广东“非遗进校园”的广泛性与多样化。
二、非遗教育开展地区广。报送案例来自全省16个地市,通过“非遗进校园”使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形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正在受到各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步在探索中成为行之有效的普遍做法。
三、非遗教育实施主体广。报送案例的单位除各地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外,还有中小学、幼儿园、职校等各级学校,以及许多民间组织和非遗传承人,“非遗进校园”的模式渐趋完善,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将推动广东非遗更好地保护传承。
【附】2023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县文化馆副馆长叶学勤说:“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我县非遗中心的一个品牌活动之一,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我县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文化视野,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非遗进校园,目的是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朔城区二中学生落雅奇说:“对我们的非遗文化更加热爱了,让我感受到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以后我也会把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带到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为保护发展我们的非遗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展实施方案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展实施方案1.设计系统的非遗文化课程;-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如手工艺展、民间艺术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非遗技艺;-每学期设立一个“非遗文化月”,开展系列活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秀成果。日前,我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课堂活动在县实验小学胜利路校区举行。课堂上,非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县非遗项目,让孩子们了解“非遗”,通过一段快板评书